甘肃省2014——2023年第四季度自然灾害灾情分析报告
信息来源: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 发布日期: 2024-09-20 09:54 浏览次数:

  2014—2023年,我省第四季度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、地质、低温冷冻、风雹、洪涝、干旱及雪灾,共计7种自然灾害类型。第四季度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65.45万人次受灾,死亡131人;房屋倒塌6.54万间,损坏2.44万间;农作物受灾117.84千公顷,绝收2.02千公顷;直接经济损失150.89亿元。各类自然灾害中,地震灾害(2023年临夏州积石山6.2级地震)是第四季度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,对房屋倒损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最大,其占比分别为87.55%、77.81%;干旱灾害对人口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影响最大,占比分别为32.54%、32.48%;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绝收面积的影响最大,占比为55.45%。与第三季度相比,2014-2023年第四季度全省受灾人口、房屋倒损、农作物受灾面积以及直接经济损失明显降低。

  2014—2023年第四季度,临夏在每十万受灾人口、死亡人口,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三个指标中均位列全省第一(主要集中在2023年临夏州积石山6.2级地震)。综合全省各市州情况来看,临夏、定西、白银以及庆阳4个市州每十万受灾人口高于全省均值,其余各市州均低于全省均值;临夏、甘南2个州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均值,其余各市均低于全省均值。

  相比于2014—2023年第三季度,地质、风雹、洪涝、干旱等灾害影响的空间范围明显减少。其中,地质灾害影响市州数量由9个市州下降到5个市州;风雹灾害影响市州数量由14个市州下降到10个市州;洪涝灾害影响市州数量由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下降到7个市州;干旱灾害影响市州数量由14个市州下降到4个市州;由于天气转冷,雪灾及低温冷冻灾害影响市州的数量有所增加,其中受低温冷冻灾害影响的市州数量达到6个,而遭受雪灾的市州也上升至10个。

  以相关灾情指数衡量各市州2014—2023年第四季度受灾严重程度,2014—2023年第四季度,临夏多年平均全灾种灾情指数排名最为靠前,受灾程度较为严重,庆阳、定西以及白银受灾程度中等,平凉、天水、陇南、张掖以及甘南受灾程度较轻,其余兰州、武威、金昌、嘉峪关、酒泉以及兰州新区受灾最轻。全省所有县区(园区)中,有79个县区(园区)在分析时段内受到不同程度自然灾害的影响,其中临夏州积石山县以及庆阳市宁县受灾程度较为严重(详见图1)。

图1 甘肃省各市州及县区2014—2023年第四季度多年平均灾情指数空间分布

  对比各市州人均GDP与灾情指数分布情况,全省14个市州中,嘉峪关、金昌、兰州、酒泉以及张掖5市多年人均GDP高于全省中位数且灾情指数低于全省中位数,属于高GDP但低灾害风险地区;临夏、定西、平凉、陇南以及天水5个市州多年人均GDP低于全省中位数但灾情指数高于全省中位数,属于低GDP但高灾害风险地区;庆阳和白银2市多年人均GDP与灾情指数均高于全省中位数,属于高GDP且高灾害风险地区;武威和甘南2个市州多年人均GDP与灾情指数均低于全省中位数,属于低GDP且低灾害风险地区(详见图2)。

图2 甘肃省各市州人均GDP与第四季度多年平均灾情指数分布

  结合分灾种以及全灾种灾情指数分布情况,临夏、庆阳、定西、白银4个市州全灾种灾情强度较高。其中,临夏和庆阳虽然在分析时段内受灾频率低,但是发生在2023年临夏州积石山县6.2级的地震灾害和2021年庆阳等地的洪涝灾害,导致临夏和庆阳成为全灾种灾情指数排名最为靠前的市州;定西和白银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种类多、受灾频率高,全灾种灾情指数排名仍然较为靠前。第四季度由于气温降低,全省发生低温冷冻和雪灾的市州范围分别扩大至6个和10个,发生的频率比洪涝、干旱等灾害更高,但其对人口、农作物、房屋以及经济方面造成的损失较地震、洪涝及干旱灾害相对偏小。

  综上所述,2014—2023年第四季度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与第二、三季度相比明显降低,但偶发性的地震、干旱及洪涝灾害事件仍然会对个别市州造成一定损失。应当保持对上述灾害的监测预警,对相关自然灾害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处置预案,切实提高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处置能力。同时,随着气温降低,秋末冬初的雪灾、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影响范围持续增加,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应急值守,密切跟踪相关灾害风险变化和发展趋势,对可能发生灾害影响范围及造成的损失进行动态评估,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并宣传有关应对措施,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